透视两万亿产值的生猪产业链
几年前,互联网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01 生猪品种

三元猪的抗逆性强,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如果参与杂交的三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品种,称为“外三元”,外三元是我国目前饲养规模最大的品种,该品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适应性好等特点,适合规模化养殖场生产。如果这三个品种中有一到两个为国内种猪,则称为“内三元”,内三元既能快速适应自然条件,又能继承外系种猪优点。如果三个品种都是我国地方品种,称土三元或土杂猪,土三元的适应性强,耐粗俗,但是生长较慢。这三类猪饲料利用率、瘦肉率、出肉率的对比,均为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
02 生猪生长周期及养殖效率


如上图所示,一个完整的生猪养殖周期所需时间18个月。一般我们会用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来衡量猪场效益,英文简称为PSY(Piglet Sow Year)。在“非洲猪瘟”之前,高效能二元能繁母猪PSY约为28,而“非洲猪瘟”之后,全行业能补充的标准二元母猪数量下滑,部分养殖场选择了用三元商品母猪作为种母猪,这种操作称之为三元回交。三元回交直接导致了配种成功率从85%-90%下降到30%-35%,能繁母猪的PSY也下降到了12-13。
03 生猪养殖要点

一类猪疫病: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其中“非洲猪瘟”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以口蹄疫防治最为重要。
二类猪疫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二类猪疫病近几年来对养猪生产危害严重,应做好预防、检疫和治疗等工作。
三类猪疫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04 生猪产业链的结构
生猪养殖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仔猪成本、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动物防疫费用、房屋及设备折旧、水电费用等。从养殖成本角度出发,饲料业处于生猪养殖所必需的产业链上游,该部分费用占养殖成本约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其价格变动将显著影响生猪养殖总成本;除了饲料之外,用于生猪疫病防治的兽药也处于产业上游。而产业中游则是种猪繁育和生猪养殖本身,产业下游则围绕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展开,屠宰、加工后的猪肉制品将流向菜市场、超市、餐饮、生鲜电商等终端平台,由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05 生猪产业上游——饲料工业



06 生猪产业中游—生猪育种及养殖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猪肉消费大国,从供给角度来看,2019年全国肉类产量7758.7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4255.31万吨,占肉类总产量54.85%。一个规模如此之大的市场,生猪养殖企业的集中度却是偏低的。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行业内生猪出栏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正大集团,这五大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占比仅为7.5%,其中,温氏股份年出栏量1852万头,市占率仅为3.2%,排名第二的牧原股份市占率也仅2%,排名第三的正邦科技市占率约1%。不过,从《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近十年统计数据来看,年出栏1-49头的小型养殖户在加速退出,这类养殖户从2009年出栏占比40%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5%,而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比则从2009年的不足10%增长到2019年的近30%,行业集中度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
07 生猪产业下游:屠宰及肉制品加工

在肉制品环节,目前国内主要生猪肉制品有热鲜猪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从市场份额来看,热鲜猪肉约占我国市场的70%,主要在农贸市场进行销售,其特点是保鲜期短,仅为1-2天,价格适中,多为白条肉和分体肉;冷冻肉约占我国猪肉市场的20%,其特点是储藏问题少,保质期长至6-12个月,以分体肉为主;冷鲜肉为严格检疫合格的畜禽经过科学工艺屠宰后,置于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下1-2小时,后转入0-4摄氏度的环境中脱酸16-24小时,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该温度范围内的畜禽肉,目前冷鲜肉约占我国猪肉市场的10%左右,主要在农贸市场、加盟店和商超里进行售卖。
08 生猪产业链特点小结